全部新闻 > 媒体关注
2005-05-13 浏览量:6150
宁波人王利平有充分的理由感到乐观。这位年轻的广博集团董事长刚刚带队参加了美国奥兰多举行的PMA电子数码产品展览会。在宽敞的办公室里,王利平选择了一个最舒适的坐姿,掰着手指点算着这次美国之行的成果。“这是一次非常专业、以摄影器材为主的展览,我们参展产品包括数码相机,高档相册,数码相机,包括世界许多500强厂家都带来了,无论从产品设计,款式,科技含量来看都是一流的。”
两周时间不到,王利平已经收到了世界各地的几百万美元的订货款,这多少让他感到意外。“实际成果真的超过了我们的预期设想,奥兰多靠近中南美洲,除了北美市场客户外,很多南美的客户也对我们的产品给予积极的评价。”王利平认为,这和参展的准备充分有直接关系。“我们事前就考虑如何把北美市场和南美市场有效地结合起来,因此在整体产品的组织,开发客户的细分上面做足了功夫。”
三阶段轨迹
王利平的创业史是从1992年的出任乡镇企业厂长开始的。这是一家负债80多万元,30多个职工5个月没领到薪水的工厂,所有的设备都生着锈斑……
“一位年轻的宁波乡镇企业的厂长翻墙进入广交会,忍辱负重从强手如云的外贸印刷企业中分得一杯‘残羹冷炙’。20年后,这位年轻的厂长已经成长为中国文具业龙头企业的掌门人。在他漂亮的产品展示厅里,每天来往着众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客商。”浙江一家电视媒体这样评价王利平的事业发展轨迹。
“1994年接到第一张外贸出口定单,企业步入快速发展轨道。1995年注册广博商标,引进全套国际先进的全电脑印刷机。1997年在香港建立分公司,积极开拓海外市场,构建与欧洲市场的沟通桥梁。2000年为适应企业战略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公司在稳步发展传统产业的同时,引进,合作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纳米金属设备技术和人才,涉足高新技术产业。2002年我们实现由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的转换,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向多元化发展格局迈进。2003年投资10亿元建设占地700余亩的广博科技园,实现产业战略转移……”
对于13年来广博事业发展的轨迹,王利平划分为三个阶段:“从1993年到1997年是资本积累的原始过程,1998年到2002年企业进入多元化方向发展,从2003年开始是产品研发,自主生产,通过几次产业升级,我们已经发展成为拥有15亿总资产、14家子公司的现代企业集团。”
品牌需要积累
几年前,王利平赶赴德国法兰克福参加一个文具产品展览会。他惊讶地发现,“广博”辛辛苦苦加工的相册仅仅因为贴上了别的品牌,其售价就比原来的价格高了300%!
“一个企业做产品,转化为商品,如果没有品牌,或者品牌不响的话,必将直接影响利润。公司生存的空间也就会更小。”当时的王利平就下决心,在广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须寻找自己品牌的突破口,而经过这几年的模仿、揣摩、消化、思考,他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路,“我们要摆脱一招一式成功的喜悦,加快品牌系统化总结与运用,形成符合广博特色的品牌建设之路”事实上他正在进行着积极的尝试。
“因为这次是以摄影器材为主的展览,广博参展包括数码相机、高档相册、数码相机等产品,我们专门开发了新的款式,适应北美、欧美市场的款式。在产品设计上广博已经能满足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阶层的人的需要,设计不同材料产品,不同规格,不同文化特性的产品,单相册这一品种就达到了2750多种规格。”王利平说,以前广博主要针对欧洲市场做OEM,这几年随着产品品质的提高,通过聘请海外专业的设计人员,将广博品牌产品打入北美市场,仅去年北美市场的销售业绩就超过了3000万美元。“北美市场主要包括礼品市场,学生用品市场,礼品市场往往面向高端消费者,而学生市场的特点是量大,价格比较低。在2002年下半年开始,我们聘请国际调查公司对美国市场进行深层次地细分,把这两个市场区分开来,目前在高端市场我们做OEM比较多一些,在低端市场我们做自己广博的品牌多一些。”至于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品牌放到低端市场?王利平解释:这有个品牌积累的过程,也就是我们对北美市场细分的积累过程。
做自己的销售体系
本次美国之行的一段“插曲”让王利平记忆犹新:“美国一家有80多年历史的犹太人公司找到我,希望把他的公司卖给我。当时我的时间安排已经很满,就推说没有时间过去。那个犹太人于是要把自己的私人飞机开过来接我,但我还是拒绝了。因为我不需要。”
之所以拒绝,王利平的看法是,文具产业由于其劳动力密集的特点,鉴于国内的比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所以出口市场具有不可估量的广阔前景。而美国企业的劳动成本高,所掌握的资源配置也没有中国企业这样广泛,犹太人要卖厂正是受到极大的竞争压力的结果。广博当前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销售体系完善建设。
早在1998年,王利平已经意识到建设完善海外销售体系的重要性,从那时起广博就已经在在海外多个国家注册广博商标,逐渐开始完善自己的销售体系,走产品差异化发展道路。在企业内部加强销售链管理,强调以客户需求为中心,建立了完整的绩效考核措施。同时,按照国际的标准,使广博整个订货流程无缝连接,为客户创造价值。通过与顾客合作来了解顾客的需求,构造一个满足顾客需求的解决方案,然后向顾客发送所需要的产品。在销售队伍的建设方面,王利平强调发挥销售队伍的作用,利用技术来提高销售人员的效果、提高销售数量、缩短销售周期,降低每笔交易的成本,同时达成销售团队的协同行动和信息共享。同时还要为企业整体销售链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学习国外的销售和服务方式不仅在产品竞争力上,同时在销售和服务下功夫,保证向顾客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对于2000年起,广博涉足高科技产业对企业整体销售链的影响,王利平的理解是:“要根据企业发展定位的核心,哪些方面可以实现效益最大化。当前广播的文具产业无论在地理环境,市场环境,生产技术,还是资金实力,出口优势方面都具备很好的条件。所以不能轻易放弃。而对于企业斥巨资上马的数码产品项目,因为整体的销售链与文具产业相同,如何利用文具产业的销售链是当前广博工作的的关键。”王利平希望自己的文具产业越做越大,同时数码产品也能做得很强。“我决不会去造汽车,因为那和我的销售链完全不同。”
一个都不能少
调查显示,鉴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当前文具产业的利润回报大概在3%~15%, 面对现实,王利平认为,只有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才能使企业再上一个台阶,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在宁波,每年2月和10月往往是企业大换血的时期,而广博集团员工流失率每年不会超过1.8%。作为发展中的中型企业集团,广博目前拥有4名博士、12名硕士、18名外籍员工。按照市场化的标准,他们的薪酬并不丰厚,优势也不明显,通过什么吸纳留住这些人才?
“对于人才的流动,必须与企业整体实际相结合起来,否则会产生很大的负面的效果,广博对于人才的看法是,“一个都不能少!人才不能流水,广博的客户不能流失,广博的精神不能流失。”王利平认为,不能仅仅把人才从静态的角度考虑,只考虑了“来之能用,用之再弃”的一次性使用,而忽略了人才的培养使用、循环使用的问题。广博目前通过建立维权中心,建立绿色信箱,提出合理化建议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加强包括一线员工的基础培训,技能培训以及学历培训,把职业生涯规划渗透到生产第一线员工中去。
“目前广博产业逐渐向纳米材料,数码相机等高新技术产业转换,就更需要以文化作为管理企业的核心,小企业管理靠权力,大企业管理靠文化。没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就必然没有长远的目标,缺乏凝聚力和向心力,会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失去创造能力。”王利平认为广博目前已经在向专业化,多元化和全球化迈出步子,只有建设和整合具有自身价值属性的企业文化,才能驱动产业的纵身发展。
X+Y等于几?
王利平说自己一直学习的欲望很强烈。“在1989年当厂长助理时,我给自己定下目标,以后要管理好500人的工厂。至于如何能管理好,这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十多年过去,王利平从管理手下27个人到现在超过5000人的团队,已经远远超过了自己的目标。但他现在已经不这样看简单看问题了。“不仅仅要看人数,更要看每一个人为公司创造多少效益,如果调动每个人潜力,不断地提升。这里面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是个不断学习的过程。王利平报考了上海复旦大学EMBA。
一年半之后,对于EMBA的学习成果,王利平说需要客观对待。“并不是说学了以后什么都可以改变的。这是不切实际的。通过学习,好的地方要保持,不好的地方,老师通过成功、失败的案例,要靠你自己去把握。EMBA不是小学生,老师说X+Y=3,我们就认定等于3,那就麻烦了。如同歌德巴赫猜想一样,大家把各自企业的情况拿到课堂上来,与老师同学沟通,成功的地方在哪里,失败的地方又在哪里,相互吸取经验,这是EMBA学习的最大价值。在公司内部,王利平注意将自己的学习心得带回企业分享,“每个礼拜有整个集团公司的会议,每个月有公司董事长办公会议。这样的场合,他们会了解我的最新想法。我目前在企业扮演的角色是,宏观管理监控,微观上面我提供各种思路想法供他们参考。
王利平最近在看一部关于人民解放军“四野”发展史的书籍,“通过对‘四野’的研究,同样有很多经验可以运用到我企业管理中去,”王利平说,“懂得如何保护自己,才能不被别人打败,这很有启发性。”
来源:经理人杂志 200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