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新闻 > 动态新闻
2010-08-24 浏览量:4506
通常被冠以“草根经济”的民营企业,与新兴产业的距离到底有多远?广博集团的发展告诉我们,这种距离其实一点也不远……
近年,广博集团不断加大投入,大刀阔斧进行转型升级,率先摆脱传统产业低技术、低产出的老路子,将眼光瞄向新兴产业,努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通过进军纳米金属材料行业,由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逐步转变为科技型企业,在多次悄无声息的“转型升级”和产业调整中尝到了“甜头”。现在,广博的纳米金属材料年产能力达400吨,成为国内最大、世界第二的高端纳米金属材料制造企业,成为广博集团“转型升级”战略的又一新作。
就在近日,广博纳米在原有纳米铜粉、纳米镍粉等产品基础上,成功研制纳米银粉材料,该产品可应用于太阳能电池及电子行业,目前已开始试生产,多项技术将填补市场空白。
作为国内在这个领域的唯一一家企业,从2000年12月第一条高水平超细纳米镍粉生产线点火成功,广博纳米一直将注重科技创新作为企业进军新兴产业的“金钥匙”, 伴随着不断的打造样品,不断的提取实验数据,不断的进行技术改进,最终实现了产业化运营。
创新科技:“金钥匙”
“中国出口一台DVD缴纳国外专利费18美元,企业只挣1美元!每年中国彩电业缴纳国外专利费十多个亿美元,而净利润只有4亿美元!”王利平给出了这样一组数字,“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中国企业没有自主知识产权!”
现在中国企业仅万分之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怎么跨越这种技术壁垒?
“只有加强研发,加强自主创新,拥有自己的核心专利!”
为此,广博注重科技创新,将其作为企业进军新兴产业的“金钥匙”。广博纳米研发中心就是以海内外专家为核心,在金属超细粉研发领域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用于MLCC内电极纳米金属镍粉产品的质量和各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明显的性价比优势。
这主要得益于企业不仅拥有制备产品的原创性技术,而且多年来能紧跟国际上纳米科技发展水平,不断进行着原创性创新,企业的主要制备技术不仅拥有原先项目负责人的国际发明专利,并且在国内注重原创性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先后获得30余项国际发明专利、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专利。
目前,公司拥有多套自主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线,多项产品技术填补市场空白,各类纳米金属粉体年产能达400吨。
创新人才:“软装备”
“产业转型最关键的是人才引进。”王利平认为,企业要实现转型升级,改变创新思维是根本,掌握创新方法是关键,应用创新工具是捷径,而拥有创新人才则是前面几项得已实现的保证,他说这是一个“软装备”的投入问题。
因此,“重视创新人才引进”这一思想一直贯穿广博纳米十年的发展历程。早在2000年,广博纳米刚刚起步的时候,王利平就引进了一位携纳米技术从加拿大归
现在,广博纳米更是把引进创新人才作为推进企业发展的“源动力”。日前,还在现有130多人专职研发和技术人员的基础上,通过聘请多位兼职教授和专家作为项目和技术顾问,保持企业在纳米金属粉制备技术及产业化方面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在有关技术专家的指导下,广博纳米自主研发了16条国际先进的纳米金属材料生产线,大大提高了纳米粉体的筛分能力,他们根据产业化要求,通过消化吸收、自行开发、制造生产设备,节省了大量进口辅料的资金,降低了生产成本,提升企业产品技术和竞争力。
创新发展:“借梯登高”
广博纳米在强化自主创新能力的同时,还通过借助外力、整合资源,实现“借梯登高”,在纳米金属材料开发及产业化过程,积极与相关科研院所及上下游企业合作与技术交流,取得明显的成效。
“比如我们通过与中国陶瓷材料研究院合作,开发成功了用于物理气相法制备纳米镍粉的耐超高温的设备及配套材料”,广博纳米的研发人员表示,目前该项目已开始批量使用,完全取代了美国进口设备,使这方面的材料生产成本降低50%以上。
同时,广博纳米还积极与下游应用厂商从产品开发、中试、小批量试用到产业化批量应用,在产品质量控制、测试水平和制备技术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打破多年来被少数几家日本厂商垄断的局面。
而在学习国外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方面,广博纳米则通过与与日本和韩国大型电子企业保持着紧密的技术合作关系来实现自身生产和管理的进一步发展,日本某大型电容器公司甚至提供最先进测试设备,派专人来进行现场品质监控,使广博产品达到国际上同类产品先进水平起到重要作用。
广博纳米公司研发中心还同浙江大学材料所测试中心,兵科院宁波分院、中科院宁波材料所、宁波大学纳米科技中心保持着较为紧密的技术合作关系,实施了多个合作项目。
“今后几年,我们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将会有很大的提升。”说到未来王利平自信心满满,他说:广博纳米还将重点开发纳米铜镍合金、铜包银、纳米银粉制备技术及产品,促进国内电子信息领域微电子元器件基础材料的更新换代和产业化开发应用。